以银行存款支付应付股利,怎样写会计分录
1、以银行存款支付应付股利的会计分录是:企业根据股东大会或类似机构通过的利润分配方案,按应支付的现金股利或利润:借:利润分配 贷:应付股利 实际支付现金股利或利润:借:应付股利 贷:银行存款 企业的应付股利,是指按协议规定应该支付给投资者的利润。
2、根据股东大会或类似机构通过的利润分配方案:借:利润分配 贷:应付股利 在实际生活中支付现金股利或利润:借:应付股利 贷:银行存款/库存现金 什么是银行存款?银行存款是储存在银行的款项,是货币资金的组成部分。
3、随后,在实际发放股利时,企业需要将这笔金额从银行账户中扣除,这时应通过“银行存款”科目进行记录,会计分录为:借:应付股利 500,000,贷:银行存款 500,000。这样,整个利润分配的过程就被完整地记录在了企业的会计账簿中。
4、银行存款支付应付股利,写会计分录:企业根据股东大会或类似机构通过的利润分配方案,按应支付的现金股利或利润。实际支付现金股利或利润。企业的应付股利,是指按协议规定应该支付给投资者的利润。股利:股利指股份公司按发行的股份分配给股东的利润。股息、红利亦合称为股利。

预付账款和应付账款的区别是什么
1、预付账款和应付账款的主要区别如下:会计科目类别不同:应付账款:属于负债类科目。它表示企业因购买材料、商品和接受劳务而应支付给供应商的款项,是企业应履行的支付义务。预付账款:属于资产类科目。
2、预付账款和应付账款的主要区别如下:性质不同:预付账款:属于企业的资产,是买受人根据买卖双方的约定,提前向供方支付的部分款项,是公司债权的组成部分。应付账款:属于企业的负债,是因购买材料、货物或劳务而产生的债务,通常由于购销活动中取得材料的时间与支付款项的时间不一致而产生。
3、区别点一:性质不同 预付账款是企业提前支付给供应商的款项,是一种预先支付的行为,表示企业购买了未来会收到的商品或服务。应付账款则是企业在采购商品或服务后应支付给供应商的款项,是随着采购行为产生的负债。简单地说,预付账款是预先支付,应付账款是到期支付。
4、预付账款和应付账款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性质不同:预付账款:属于企业的资产,是买受人根据买卖双方的约定,向供方支付的部分预付款项,是公司债权的组成部分。预付款一般包括预付款和预付定金,例如施工企业的预付款主要包括工程预付款和材料准备等。
现金的使用范围,企业可用现金支付的款项有哪八种啊?
企业在日常运营中,可以通过现金支付多种款项。其中包括支付给职工的工资、奖金、津贴等,还包括为职工提供的抚恤金、丧葬补助费以及各种劳保、福利和其他国家规定的对个人的支出。此外,企业还能够支付个人的劳务报酬,以及根据国家规定发给个人的科学技术、文化艺术、体育等各种奖金。
现金的使用范围,企业可用现金支付的款项有以下八种:支付职工个人的工资、奖金、津贴。支付职工的抚恤金、丧葬补助费以及各种劳保、福利,国家规定的对个人的其他支出。支付个人劳务报酬。根据国家规定发给个人的科学技术、文化艺术、体育等各种奖金。支付向个人收购农副产品和其他物资的价款。
根据我国现金管理暂行条例的规定,开户单位可以使用现金的范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职工工资、津贴;个人劳务报酬;军、警、消防官兵的津贴、补贴;离退休金、社会保障费、助学金、公务费、业务费等工资性支出;国家规定的其他现金支出。
项外,开户单位支付给个人的款项,超过使用现金限额的部分,应当以支票或者银行本票支付;确需全额支付现金的,经开户银行审核后,予以支付现金。选项A,属于(1);选项B,属于(6);选项C,属于(4);选项D,向农产品公司收购农副产品和其他物资的价款不得使用现金支付。综上,本题应选ABC。
工资、奖金、差旅费等可以使用现金。根据《现金管理暂行条例》的规定,单位在以下范围可以使用现金。
企业解决职工劳动关系,所支付的经济补偿或安置费应如何处理
1、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的规定,企业在职工劳动合同到期之前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关系,或者为鼓励职工自愿接受裁减而提出给予补偿的建议,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应当确认因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关系给予补偿而产生的预计负债,同时计入当期损益。
2、根据新《企业财务通则》的规定,企业解除职工劳动关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支付的经济补偿金或者安置费,除正常经营期间发生的列入当期费用以外,应当区别以下情况处理:企业重组中发生的,依次从未分配利润、盈余公积、资本公积、实收资本中支出。企业清算时发生的,以企业扣除清算费用后的清算财产优先清偿。
3、企业解除职工劳动关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支付的经济补偿金或者安置费,除正常经营期间发生的列入当期费用以外,应当区别以下情况处理:企业重组中发生的,依次从未分配利润、盈余公积、资本公积、实收资本中支出.企业清算时发生的,以企业扣除清算费用后的清算财产优先清偿。
4、企业依照国家有关法律规定宣告破产,企业职工从该破产企业取得的一次性安置费收入,免征个人所得税;个人在解除劳动合同后又再次任职、受雇的,对个人已缴纳个人所得税的一次性经济补偿收入,不再与再次任职、受雇的工资、薪金所得合并计算补缴个人所得税。
5、辞退员工补偿的会计处理 职工薪酬的内容主要有职工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职工福利费;医疗保险费、养老保险费;住房公积金等八项。因此,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关系给予的补偿属于职工薪酬的核算范畴。
6、解除劳动合同的补贴要按照具体不同情况进行账务处理。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一次性补助款会计分录 如果支付的金额不大,可以计入“管理费用——工资”中列支。
n+1补偿是按应发工资还是实发工资
n加1赔偿指的是工作年限加1个月工资的赔偿,即N是按工作年限支付的补偿金,1是单位按劳动合同法第40条解雇时没提前一个月通知的代通知金。赔偿的工作年限是根据员工的总工作年限来确定的,当月工资不属于赔偿,是属于应当支付的工资。
经济补偿金“n+1”是在特定条件下劳动者的应发工资还是实发工资,这一概念源于《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36条和第41条,当用人单位提出解除劳动关系,且劳动者符合条件时,劳动者应得到经济补偿金。
总之,N+1倍赔偿中的“工资”是指合同上写明的基本工资以及与之相关的各种奖金、补贴等构成的应得工资,而“实发工资”则是扣除税费后的实际到手收入。经济补偿金的计算以应得工资为基础,且在正常情况下,补偿金应当是税前的数额。
N+1赔偿计算的基数是应发工资。根据相关法律规定,经济补偿的计算基数是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前十二个月的平均工资。这里的“平均工资”指的是劳动者应发的工资总额,即合同约定的基本工资加上各种固定补贴和津贴等,而不仅仅是实际到手的净工资(实发工资)。
关于赔偿金的计算,应该是按照实际发放的实发工资来计算,而不是仅仅按照合同上的基本工资。实发工资是指扣除五险一金、个人所得税、各类津贴、补贴、奖金、加班工资、特殊津贴等之前的工资,即税前工资。经济补偿金的计算基数通常是过去12个月的平均应得税前工资。
月工资是指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前十二个月的平均工资。经济补偿金中的N是指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工作满1年支付一个月补偿,而+1代表的是代通知金,如果用人单位解除合同没有提前通知的,就要支付。N+1倍赔偿既不是基本工资,也不是实发工资。


